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谈.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杂谈.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March 20, 2013

清迈印象


苏特山和山下的清迈城

打开谷歌搜索泰国,可以看到两类实际上有冲突的关于泰国的信息,一类是像人民网之类的垃圾网站,费尽心思把泰国描写成政治混乱不堪的国家,并恶意的把穿红黄T-shirt的政党支持者称为红衫军黄衫军。另一类则是到泰国旅游的年轻人的游记,都high得不行。当然,一遇到要点智商的问题,那些被灌输的意识形态立即就会表现出来,有点恶心。我想说的是,没有几个国家有比中国更糟糕的政治,所以如果你没有在中国挂掉的话,出游别国的感觉一定会比在中国好。

我在曼谷呆过几天,在清迈呆过近两个月。我在曼谷很难呆下去,天气太热,城市太大,很难出城的感觉让我很难受。清迈气温要好不少,城市不大,出城透口气容易,整个泰北有大片的热带雨林,绿色使人安宁。

与一位长期生活在清迈的美国人聊过,他说,清迈政治腐败,城市公共工程都有腐败的痕迹,与中国不同的是,在泰国可以通过选举踢掉那些不喜欢的政客。我没有过多的反驳他,当然主要原因是语言问题,再者,要说中国的政治腐败,我相信对他的经验和智商都会是一个严重的考验。在中国,不但政治腐败没有恰当的抑制措施,甚至在法律上至今都没有得到恰当的定义,而且还有各种各样下贱的文人弄出各种各样腐败合理论

但是,无论怎样,在清迈生活是很轻松的。我的这种轻松感主要是作为旅客的身份;另一方面,旅客的衣食住行的解决就要与它们的提供者打交道,总的感觉这些当地人的生活也比较轻松,没有我在国内所常见的那种被逼得不择手段赚钱的样子。

我的轻松感,确切的说是,不必时时处处防备人。我有一次租自行车,出租者是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租单由我填写,日期被我提前了一天,回到旅馆后意识到这事后非常担心,担心被敲诈。第二天证明这种担心多余了,那不过是我的糟糕的国内生活经验的一点后遗症而已。我以前在国内生活的时候,尽管所租的房子都装了防盗门窗,还常常在梦中见到有人从门窗中闯进来,而自己却不能动弹。这种噩梦令人痛苦不已。确实,我们不能期待在共同体中能够从别人那里免费获得什么,但至少可以期待不会从他人那里受到伤害。

这种期待是正当的,这也是政府有必要存在的主要理由,通过对伤害他人的行为进行惩罚,从而阻止伤害他人行为的发生,没有办法消除,但至少可以减少。但是另一方面,政府的不当行为也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恶化,比如不公正的审判,靠印刷纸钞来刺激经济活动,权力的犯罪,等等。

这是一幅在清迈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到的国王的画像。怜悯穷人,怜悯社会的底层人,在税收上便表现为对财产较少的拥有者征收较少的税,甚至免税,这是合理的,与我们的道德感相符合。清迈有三大夜市区,多逛几次之后,发现摊主摆摊位置几乎是固定的,卖的东西也几乎一成不变。这些夜市区的摆摊者几乎是免费的,政府所做的就是修建干净的街道,提供电源设施,摆摊的时候派警察将路端封闭起来,禁止机动车进入。摆摊不要什么技术,这是一个低利润的行业。伴随着中国工业区的圈地运动,地摊业也随之而来,与幸运的泰国人相比,中国的摆摊点的租金不但昂贵,而且各种粉尘废气飞扬。也有许多地方在建成了商业区之后,以城市管理为借口,将摆摊者赶进商业区,承担更加昂贵的租金。

城市的聚居,意味着公共工程的建造和管理,在法律上不仅有私有财产的确认规则,也有公共财产的确认规则,总的来说就是财产制度。前面说过泰国的政治腐败,其中主要的内容就是公共工程可能会被提高价格或降低质量,或产生并不必要的公共工程。总的来说,清迈在这方面给我的印象还是不错的,当然我接触的并不多。

清迈的公路建设不错,主要以柏油路为主,扒路和打补丁的现象也很少见。其次,整个泰北就没有收费站,据说只有在曼谷有高速路收费站,不过那主要针对的是外国游客。清迈有一个很新的运动场,叫“700年运动场,我去其中的游泳池几次。如果买一年会员卡的话,只要500钯,每次另付30,相当于一个蛋炒饭的价格;如果不买会员卡,则每次两个蛋炒饭。这种公共游泳池在国内很难见,如果有的话,则价格会是这个的好几倍。清迈公共工程的管理费用之所以不高,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政治腐败的程度要轻得多,一个工程不会大量安置闲散人员。泰北有不少的国家森林公园,公园中有一些景点,如果是泰国公民,门票的费用很低;再者,这种门票的设置和收取还是很有节制的,比如清迈苏特山就没有在山下设置门票收费站。如果清迈被中国占领了,那收费站一定会修到山下来的。

清迈的摩托车和小车市场,主要被日本品牌占据了,整个泰国也差不多是这样。换成中国的那些神经错乱者,泰国人基本都是卖国贼了。不过泰国人没有这个概念。泰国人很懒,这和炎热的气候有关系,泰式英语中最常见的就是闭音节中的尾音根本就懒得发出来。人懒也能活得轻轻松松,这样的统治需要点智慧。

经济行为有一个很简单的原则,同样的代价,肯定会选择更好的产品。在国际物流越来越方便的今天,关税常常成为保护本国经济体系的借口,这个谎言早已被戳穿。关税仅仅意味着税收的负担而已。

使一个国家的公民身份显得比别国更加有价值的原因,除了政治参与权,能否拥有土地所有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也是决定个人对国家的感情是依恋还是厌弃的主要因素。相比东南亚好几个严重受赤祸影响的国家,泰国人想移居国外的期望要淡得多,这也是泰国学生不热衷英语的一个原因。

在清迈,饮食以水果和肉类为主,不过泰国人还是有所禁忌的,基本不会见到吃猫狗的。我以前在国内以米饭为主,不过后来感觉泰国的这种饮食结构明显要好很多。古城内东北方向有一个小市场,有一个烤鸡店做得很好吃,一个大鸡腿也只要20-30钯。再者,在清迈似乎也不用担心饮食安全。很多人可能会义愤填膺的指责国内的饭馆和食品提供商。在此我想替他们说一句,看得见的都是小罪恶,那看不见的才是大罪恶。

在泰国租摩托车骑行是非常惬意的事情,这也是我对在清迈的短暂逗留的回忆中最令我念念不忘的事情。如果花上十天,在泰北骑上一千公里,也许会尽兴的吧。

Friday, February 15, 2013

与高中同学的闲聊

与高中同学的闲聊
(L:高中同学,G:我)

L:你好

G:我在泰国玩

L:哦,真爽啊!羡慕啊,我们都上班了啊

G:上班不爽吗?呵呵

L:上班哪有旅游爽咯!结婚了没?生小孩了没?现在哪里定居啊?

G:漂着呢

L:还是单身啊,哎,真搞不懂你们哟!

G:单身当然有自己的苦恼,毕竟在现实的世界里爱情是绝大部分人生活的主要动力,然而婚姻也各有各的不幸。

L:不要太理性咯!我认为,人的一生,当然要什么事情都经历一下啊,不然,就不完整了咯!

G:什么都经历一下?你经历过独身一辈子吗?哈哈

L:错!独生经历一辈子,毕竟是极少数人啊,不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和方式 !

G:独身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当然如果遇到了爱情,承诺在余生彼此忠诚,真的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是现实的世界有太多缺陷和背叛

L:你怕是有感而发吧?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没人强迫,但是,人都不能免俗的啊,大家都不是圣人。

G:婚姻无所谓俗不俗,现实的世界就是一个世俗世界,单身也无所谓俗不俗。圣人这玩意中国就没有,宗教里面才有,人类历史中圣人屈指可数

L:我想,你不会像XX(另一个高中同学)一样,信佛了吧?

G:我本来是基督徒,呵呵

L:啊?这个,咳咳,看来读书的时候,老师给的信仰和价值观的输入还不够啊!

G:什么信仰?读书的时候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呢

L:看来你政治课没学好啊,哈哈!

G:那讲的都是垃圾政治啊

L:也不是这么说,都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是自认为的道理罢了。

G:教科书讲的真的都是垃圾,这是毫无疑问的,只要你读点英文这方面的东西就知道了。

L:说实话,我这人,是没什么信仰的。我的信仰就是,一辈子,开开心心的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没有遗憾的活过。

G:那不是信仰。你与XX(另一个高中同学)聊过信仰没有?他有告诉你他为什么信佛吗?

L:没有。我不喜欢讨论这方面的问题。

G:这还差不多,其实中国人对信仰并不感兴趣的

L:对。我是非常不感兴趣。

G:教科书里根本没有信仰这东西,而是被一个伪造的东西替代了,却让你以为自己知道信仰。

L:我晓得,你一向对教科书不感冒,甚至是,很反感咯!

G:你怎么知道?呵呵

L:在印象中,你就是这样的哈!你有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方式咯!

G:怎么说呢,信仰这东西,简单的说就是人分为肉体和灵魂两部分,在灵魂的世界存在着一个神秘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留给信仰的

L:我估计你现在和同学都没有联系了吧?

G:好少

L:我估计好少。我和同学都联系少嘛,就更不用提其它人了。

G:应该都差不多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了

L:哎,时间和空间啊,阻隔了多少东西!

G:我想关键是大家的人生轨迹都不一样,能聊的话题也不多了吧?

L:对啊,聊天也只能是回忆。

L:哦,你基督徒,到泰国玩什么喽??

G:这个和信仰有什么关系呢?基督徒哪里都有,泰国也有,只是比例非常少,一个百分点不到,好像是五十万左右吧。

L:既然是信仰,就去个基督宗教色彩浓厚的地方啊!

G:宗教其实是很复杂的,我想你对这个了解得不多。呵呵

L:对。了解不多。而且,我也不想去了解。

G:宗教之外的东西都简单。

L:这个世界,简单也简单,复杂也复杂,看自己怎么去看待了!

G:这不矛盾吗?

L:矛盾?不矛盾,完全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G:我说简单,你说复杂,我们还怎么讨论呢?人类知识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然后划分了很多门学科,有些复杂有些简单。总的来说是复杂的,不是你我怎么看待的问题。

L:你说的是知识,我说的是社会。

G:知识就是对社会的认识。

L:不。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G:又背书了,呵呵。赶快清洗清洗。

L:清洗头脑么?嘿嘿!

G:问你,什么叫客观世界?

L:客观世界,嗯,在我看来,就是现实存在的一切。

G:那灵魂是不是?

L:说实话,我不知道你所讲的“灵魂”意指什么,是指的思想么?

G:这个没有共通点。换个问题。

G:每个人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知识?

L:知识?这个,咳咳,不晓得。没研究啊!

G:你不是说知识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啊

L: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的。

G:对啊,那么谁对谁错?或者说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如何辨别?

L:辨别?不管怎么辨别,真相只有一个。我相信那唯一的一个。也许错了,也许对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

G:你相信的真相从何而来呢?

L:从何而来?你可问得奇怪了!信息啊,自己判断啊!

G:难道别人就不能认为只有他相信的才是对的?

L:别人怎么认为,我怎么可能管得到?谁对谁错,是非恩怨,其实只在一念间。

G:问题是,如果大家生活在一起,比如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就会面临共同的问题,不得不去管。

L:组织家庭,肯定先有一个相互了解的过程,也就是磨合。成家之后,在对待事情和问题的看法上,肯定存在分歧,要去管,但这也需要妥协。好多事情,其实是妥协的结果。

G:这个我赞成的

G:如果是同城人呢?大家如何去面对同一座城市共同的问题呢?是不是像你所说的,我才不管别人怎么看待呢?那这样的话,共同的问题就没有人去关心了

L:一个城市的问题?呵呵,我们都不是城市的管理者,有权发言,无权过问。

G:那就完全的被动接受?

L:在我看来,可以督促,可以发言,但无力改变。即,改变这坐城市的愿望,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正如一句话所说:生活就像强奸,你不能去改变,只能被动接受。但你也可以选择你自己喜欢,自己认为能够改变的城市。

G:哈哈。这确实是中国普遍的情况。但是世界很多地方不是这样的,越好的地方越不是这样。

L:你不会和我谈民生生活、社会制度吧?

G:没有啊

L:哦,那就好。

G:好像只是从知识这个小小的哲学问题引出来的一点结论而已啊。我看到了教科书所灌输的东西所引出来的糟糕的结果。哈哈。

Friday, April 13, 2012

再论潘恩的《共识》


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说,中文维基页面的质量非常低劣,这是我长久以来的一种感觉。比如这个页面:潘恩的《共识》。
英文维基对这本小册子的四章内容有简短的介绍,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未读过原著的人比如我来说,就能大致对原著内容有一个了解。而中文维基根本对搜索者没有任何的益处,除了那种共产主义在破坏世界秩序时所宣讲的陈词滥调之外。在共产主义出现之前所形成的任何秩序,包括最糟糕的中国历代皇朝,都是非极权性的(non-totalitarian),当然这并非源于专制者不想这样做。共产主义,或者所谓的社会主义,就是极权性的。所谓极权,便是将社会和政府的界限混淆起来,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诉诸政府解决,只要以政府的名义便可强制干预任何社会事务。所以这种学说其实是反社会的。
但是,大众并不是理论的爱好者。《共识》的理论谬误只有少数人看出来,比如英文维基页面所引用的约翰·亚当斯。他说:“他的观念太过民主,对民主没有约束甚至连平衡它的意图都没有,必定会产生混乱和诸多罪恶的后果。”美洲殖民地从热烈欢迎潘恩到最后抛弃他,跳出了这个逻辑;而法国则按这种逻辑演绎下去了。探究这种差异的原因也许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Wednesday, March 28, 2012

经济学,法律,和政治学

经济学(economics)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来说的是一家的财产管理,现代经济学已经扩大至一国,也许将来会扩大至全球,但这种经济学必须在由各国政治所构建的壁垒拆除之后。

经济活动必须处于法律(law)的治理之下。

但是,各国的法治(rule by law)又由于其政治学(politics)的巨大差别而产生了“天堂与地狱”的差别。理想的法治是“公正的制定法律,公正的解释法律和忠实的执行法律”,而政治学要回答的问题是通过怎样的程序能够达致理想的法治。

所有这些的目的就是:受正义的统治,获得经济的繁荣。

Wednesday, February 29, 2012

关于哲学(philosophy)的一点思考

人类建立概念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赋予一个概念一种全知的属性,虽然有时候它也承认所知的局限性,但是认为最终会得到人类完全的认知;第二种方式则是只说所知道的,所有的概念都基于经验之上。前者容易激发人性中的狂妄,而且当他忘记了概念的局限性的时候,对未知的东西进行逻辑化则必定显得荒谬;后者则稍有欠缺。个人的经验,个体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的经验,其它群体的经验;千年前的人类经验,千年后的人类经验;···所有这些,如何才能建立起某种共同的经验基础?

当人类运用理性用逻辑的语言构建某一类经验的理论,这个理论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关于这一理论本身的问题;第二,关于这个理论如何与它的环境兼容的问题。前者称之为某某理论,后者称之为某某理论的哲学。比如语言学和语言哲学;比如法学和法律哲学;比如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比如宗教和宗教哲学;等等。还有一种叫“哲学的哲学”(Meta-philosophy),不过我认为人类在这个领域的企图和努力将是徒劳的,因为它隐含了这样一个前提:人类已经对这个世界获得了完全的认知,并且已经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Tuesday, January 24, 2012

网络改变政治

目前关于美国国会SOPA(阻止网络盗版法案)的新闻应该算是一个热门了,立法成为一个热门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尤其是成为全世界的热门。而这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所以说,网络改变政治。

但是对于美国而言,这种改变并不是原则性的。早在九十年前,总统威尔森从巴黎回来,带来了他长时间为之奋斗的一项成果:建立国际联盟以保证国际和平,但是他面临国会的否决。根据美国宪法的原则,任何一项联邦法案,一般来说,都必须得到总统和国会的一致同意;但是另一方面,国会议员仅仅是美国公民的代表,因此如果美国公民接受“国际联盟”,那么国会也不得不接受它。为此,威尔森刚回美国便又充满战斗精神的开始全国巡回演讲。九十年前,网络还没有出现,但是威尔森敢于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想应该是基于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出现,再往前推几十年,在以马和马车为交通工具的时代,即使斗志强过威尔森的总统,做这样的决定都是不可能的。真的很佩服威尔森总统的毅力,然而他还是精疲力尽,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

今天,网络可以把尽可能多的信息带到每个人面前。对于“阻止网络盗版法案”,我记得维基好像曾经有过这样的信息:拿起你的电话,联系你的代表。以前,普通人很少关心美国国会的立法,今天,任何人都可以介入这个过程。当然,立法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工作,很多人是无法直接介入的,但是,立法权力源于公民授权的观念一定会促使他们的代表进行更加慎重的考虑,如果出于保护智力产品权利的目的却阻碍了中立的,尽可能全面的知识的传播,那么最终举杯庆祝狂欢的将是愚蠢和谬误。

不管这项议案的阶段性结局如何,我愿再一次把我的赞美送给那部伟大的美国宪法,它将洛克的学说变成了明确表达的正义和坚固的国家制度。

Monday, January 23, 2012

关键的奠定美国的三个英国人

根据Edward Samuel Corwin (1878–1963) 的著作The "Higher Law" Background of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Law (1965),关键的奠定美国的三个英国人依次是柯克(Sir Edward Coke,1552–1634),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和布莱克斯通(Sir William Blackstone,1723–1780 )。
不过我不赞同考文对洛克和布莱克斯通之间的分歧的解释。在我看来,他们之间的区别是存在的,但不是根本分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两人的领域有所不同,洛克的著作是政治哲学,而布莱克斯通的著作主要是司法领域的。第二,布莱克斯通批评洛克的理论“走得太远”,如果指不列颠而言,这种指责是对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在美国建立之前的世界,英国确实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连孟德斯鸠也不得不到英格兰来寻找理想模型。

Wednesday, December 7, 2011

Political Power and Capital

最近在读美国政治史的时候想到这两个概念:政治权力和资本。

对于我这样的中国人来说,我承认这两个东西以前是分不清楚的,至少在我们的经验中是这样;但是我又很明显的感觉到美国的历史是分得很清楚的,至少他们在努力区分这两个东西。我以前把资本也误认为是一种权力,因为很多中国文人这样认为,他们的影响无处不在。但很显然,politician和capitalist有很大的差距,虽然这二者很容易勾结起来,就如我读到的美国内战后格兰特在总统任期内所发生的诸多政府不诚实行为。

研究政治权力的科学叫政治学,从事政治权力运作的人叫politician,洛克的《论公民政府》是美国的政治基础理论。政府的诚实性无疑是它的一条基本要素,因为政府权力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公民信任而行使的统治权力。

研究资本运作的科学差不多就是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它的主要任务,在我看来就是解释何为“自由市场”。

阻止资本的垄断性运作,介入商业中的欺诈争议,是法治的目标,亦即政治权力的目标。因此清晰的区分政治权力和资本的法律也是防止政治权力腐败和保证自由市场的主要保障。

Tuesday, November 22, 2011

自由和自由制度

孟德斯鸠说过,从来没有一个词,比“自由”包含了更多种的意义。确实,甚至连自由的敌人——奴役和暴政——都用自由来包装。

所以,我想以两个概念——自由和自由制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自由,指的是个体的自由,指的是个体能够按照他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意志行动;但是,个体并不仅限于单个的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一个个体,因而,一个独立的国家也可以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家。

但是,一个人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对另一个人的自由;一个国家的自由也并不意味着对它的臣民的自由。在奴役和暴政之下,那些制造奴役和暴政的一方拥有比他人更多的自由。

所以,在社会这个层次上来讲,自由并不一定是一个褒词,它很可能就是奴役和暴政的同义词。于是,有必要以另一个词来指称这种理想,因为我们赋予了这种理想高尚,值得追求和为之努力的特性,我暂时只能想到“自由制度”这个概念,它是用来保证个体自由的东西。

合理的政府制度,无疑是自由制度的主要内容。一个政府应该如何架构才算合理?这便是英语世界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的内容。